氣浮法屬于什么處理方法(氣浮的基本方法和工藝)
標簽:
添加時間:2022-10-28 瀏覽次數:1747
全國服務熱線:【152-4428-9576】
氣浮法,又稱浮選法。它是將污水通入空氣,產生微小氣泡作為載體,使污水中的乳化油、微小懸浮物等污染物質黏附在氣泡上,形成浮選體,利用氣泡的浮升作用,上升到水面,通過收集水面上的泡沫或浮渣達到分離雜質、凈化污水的目的。這種方法主要用來處理污水中靠自然沉降或上浮法難以去除的乳化油或相對密度近于1的微小懸浮顆粒。
氣浮過程包括氣泡產生、氣泡與顆粒(固體或液滴)附著以及上浮分離等連續步驟。實現氣浮法分離的必要條件有兩個:第一,必須向水中提供足夠數量的微細氣泡,氣泡理想尺寸為15?30Mm;第二,必須使目的物呈懸浮狀態或具有疏水性質,從而附著于氣泡上浮。
當水中升起的空氣泡與疏水固體粒子接近時,穿透包圍固體粒子的水層(具有某一臨界厚度),氣泡與粒子黏著,一起上浮至水面,形成泡沫(亦稱浮渣)。水中通入氣泡后,并非任何懸浮物都能與之黏附。這取決該物質的潤濕性,即能被水潤濕的程度。各種物質對水的潤濕性可用它們與水的接觸角來反映。黏附的概率與粒子浸潤性有關,粒子的浸潤性以浸潤角的大小來表示,浸潤角越大,附著的概率越大,氣泡附著在粒子表面也就越牢固。吸附現象和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質、電解質均影響懸浮粒子表面的浸潤性能。表面活性物質吸附在粒子表面,降低其浸潤性,使粒子變為疏水性。常用的表面活性物質有植物油、脂肪酸及其鹽類、硫醇、烷基硫酸鹽和胺等,提高溶解氣體在粒子表面的分子吸著作用也可增加粒子的疏水性。通常情況下,浸潤角>90°者稱為疏水性物質,容易與氣泡吸附,當該物質相對密度小于1時,用氣浮法就特別有利。當浸潤角趨近180°時,這種物質最易被氣浮。浸潤角<90°者稱為親水性物質,這種物質吸附不牢,易于分離。當浸潤角趨近
0°時,這種物質就不能被吸附。
氣浮分離的效果與氣泡的大小和數量有關。氣泡理想尺寸為15?30/m,同時必須提高水中的含氣量。廢水中雜質含量提高,接觸和黏著的概率也隨著提高,因此,空氣的單位體積耗量也就減少。上浮過程中必須穩定氣泡大小,為此,加入各種泡沫生成劑,以減少相分離的表面能。如加入松脂、甲酚、酚、烷基硫酸鈉等。這些物質中的一部分功能團具有捕集和生成泡沫等特性。廢水中雜質粒子的重量不超過粒子對氣泡的黏著力和氣泡浮力,氣浮性能良好的粒子尺寸大小取決于物質的密度,約為0.2?1.5mm。
氣浮過程也可與混凝法結合使用,稱為混凝氣浮法,氣泡對新生成的絮凝物的附著概率比加藥前生成的絮凝物要高些。
那么常見的氣浮方法有哪些?按水中氣泡產生的方法不同,將氣浮法分為三大類:充氣氣浮、溶氣氣浮和電解氣浮法。目前,電解氣浮法應用較少,這里主要介紹前兩種。
(1)充氣氣浮法充氣氣浮法是利用機械剪切力將混合于水中的空氣分割成微小氣泡以進行浮選處理的方法,又稱布氣浮選法。按粉碎氣泡方法的不同,充氣氣浮又分為射流氣浮、葉輪氣浮和擴散板(管)氣浮幾種。
(2)溶氣氣浮法溶氣氣浮法是使空氣在一定壓力下溶于水中并達到過飽和狀態,然后再突然降低污水壓力,這時溶解于水中的空氣便以微小氣泡的形式從水中逸出,以進行浮選的方法。
根據氣泡從水中析出時所處壓力的不同,溶氣氣浮又可分為加壓溶氣氣浮和溶氣真空氣浮兩種類型。前者空氣在加壓條件下溶于水中,而在常壓下析出;后者是空氣在常壓或加壓條件下溶入水中,在負壓條件下析出。
全國服務熱線:【15244289576】
全國服務熱線:【15165428330】